根據舊金山聯邦準備銀行(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)經濟學家的說法,2017年,部分或全部在中國製的商品,占美國個人消費的比例不到2%。
報導說,中國因疫情造成的瓶頸可能會產生更大規模的影響,好比導致競爭對手抬高售價,但是當前大部分美國的通膨並非輸入性所致。事實上,中國的出口更像是美國當前通膨困境的受害者,而非造成美國通膨的原因;美國經濟放緩導致對中國商品需求疲弱,這主要是美國本身造成的供應斷鏈。
報導說,針對採購經理人的調查顯示,今年截至目前,每個月的出口訂單有減無增,疫情期間正是西方國家亟需家電和電腦之際,但中國官方的統計顯示,上個月這些商品的出口減少。當然並非一切都在放緩,像是自從俄羅斯總統普丁(Vladimir Putin)下令揮軍入侵烏克蘭以來,由於制裁阻礙俄國商品銷往西方市場,中國自俄羅斯的進口持續增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