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向匯率戰讓全球加速邁入緊縮政策循環,是否能壓低通膨?《彭博》2月曾編製模型,顯示如果美元貿易加權匯率指數,在今年第2季升高10%,能使美國今年第3、4季通膨率降低0.4個百分點;如果歐元升值10%,歐元區通膨率的降幅甚至更大。
對於波蘭、瑞士等小型開放經濟體而言,匯率尤其扮演更重要角色,道富環球顧問公司(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)投資組合經理人赫德(Aaron Hurd)指出,貨幣走強對他們的通膨與經濟前景有益。
然而,各國一來一往升息下,要如何適當控制匯率向上攀高的紅線?這是央行決策者的挑戰,如果造成貨幣緊縮政策實施的過快、過猛,將嚴重衝擊股市,恐讓股市下跌,阻礙經濟成長。
此外,美元引領全球金融體系,雖然升值可以壓低國內通膨,卻可能把通膨壓力轉嫁給其他通膨較不嚴重、相對通縮的國家,包含新興市場、亞洲國家等,台灣也屬其中。
《彭博》指出,可以肯定的是,不是每個國家,都能因貨幣走強而擊退通膨。匯率上升有助於抵消輸入性通膨壓力,因此仍取決於該國「通膨籃子」(inflation basket)的消費組成項目,以及薪資成長等國內經濟動態。例如,對於仰賴國內服務的經濟體而言,貨幣升值對抑制通膨的成效就不大。